《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结合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或直接体脂量测量与BMI,可以检测肥胖,降低误分类风险,依据个体客观疾病指标,提出“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两类新诊断类别。
《柳叶刀 - 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的《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报告,提出将体脂测量指标与BMI结合检测肥胖的新方法,降低误分类风险。目前医学诊断肥胖主要靠BMI,但BMI非衡量个人健康或疾病的可靠指标。报告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称“肥胖是否为疾病的问题存在缺陷,它预设了‘非此即彼’场景,然而现实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维持正常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另一些患者却已出现严重疾病体征和症状。”
目前全球超10亿人存在肥胖问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承认肥胖是疾病,现将其列为“慢性复杂疾病”,但肥胖作为独立疾病实体概念在医学界内外仍有争议,因肥胖直接引发的疾病尚未界定,缺乏确切临床定义。
Francesco Rubino表示“仅将肥胖视为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剥夺肥胖导致健康不佳者及时的治疗机会。笼统定义肥胖为疾病,可能导致过度诊断、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介入,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给社会带来经济负担。”报告依据个体客观疾病指标,提出“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两类新诊断类别。
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对当前肥胖诊断方法存在争议,容易造成体脂过多错误分类和疾病误诊,部分原因是肥胖定义依赖BMI。目前不同国家因种族差异使用不同BMI临界值,欧洲人BMI超30 kg/m²为肥胖,中国BMI超28 kg/m²就会定义为肥胖。
BMI虽能识别健康风险较高个体,但非体脂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体内分布,也不能提供个人健康或疾病详细信息。
报告成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分校Robert Eckel教授称“仅靠BMI诊断肥胖有问题,有些多余脂肪存于腰部或器官周围人群,比多余脂肪存于皮下人群健康风险高。体脂过多者不一定能通过BMI判断出肥胖,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被忽视。还有些人虽BMI和体脂含量高,却保持正常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体征或症状。”
报告建议用以下方法确认体脂含量是否过多(肥胖)及体内分布情况:除BMI外,至少参考一种体形测量指标;不考虑BMI,至少参考两种体形测量指标;不考虑BMI,直接测量体脂;对于BMI极高个体(如>40 kg/m²),可假定其体内脂肪过多。
报告还提“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两类。
“临床肥胖”的定义是因体脂过多致器官功能减退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日常活动能力显著下降的肥胖状态,患者应被视为持续性慢性疾病患者,接受适当管理和治疗。
“亚临床肥胖”指器官功能正常下的肥胖状态,虽无持续性疾病,但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增加,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应确保所有肥胖患者在需要时获适当健康建议和照护,针对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建议临床肥胖患者及时接受治疗,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受损身体机能,治疗和管理方式应依个性化风险和收益评估并经与患者积极讨论确定。亚临床肥胖人群虽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风险高,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依个体风险水平,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在必要时积极治疗,降低其较高风险水平。
研究表明,人们对肥胖的谈论方式加剧了肥胖污名化,使肥胖预防、管理和治疗变得困难。新方法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污名化,应呼吁加强医疗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