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婚姻

01月11日发布在百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歌颂爱情婚姻的“关雎”为首篇,《周易》从乾卦、坤卦讲起。古代经典为何以婚姻为首篇?因男女成婚是人类社会繁衍的基础。

《易经》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古人很重视婚姻,视婚姻为“礼之本”。儒家礼仪从冠礼开始,强调丧礼和祭礼,但根本在婚姻,特别强调婚姻“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婚姻到底指什么?婚姻承载人类社会繁衍重要功能,历来探讨多。婚姻史研究专家陈鹏归纳为四种观点:

一是婚姻指结婚的男女,婚是新郎,姻是新娘。

二是婚姻指新郎、新娘结合的关系。按礼仪,新郎黄昏迎娶新娘,新娘随新郎离开,强调迎娶时间是黄昏,婚和昏相通;新娘随新郎离开,姻与因相通,故称婚姻。

三是婚姻指男女双方父母。有时新郎父亲称婚、新娘父亲称姻,有时新郎父亲称姻、新娘父亲称婚,可看作对第二种理解的扩展。

四是婚姻指新郎、新娘双方亲人。《说文解字》说婚是新娘家人,姻是新郎家人。这是把婚姻扩大为结婚男女的家族,古人认为婚姻是“合两姓之好”,通过婚姻,两家族紧密联系。

婚通昏,是婚礼举行时间,古人为何选黄昏举行婚礼?《周易》说天地自然之道分阴阳,阳尊居上,阴卑居下。男为阳,女为阴,男女婚姻即阴阳之交。黄昏阴阳交替,新郎此时迎娶新娘,意味着阴阳相交。著名经学家刘师培指出,古时婚礼在黄昏举行是上古抢婚遗俗,抢婚在黄昏进行,便于掩护。

人们如此重视婚姻,缔结婚姻目的又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自周代以来,受宗族制度和宗法观念影响,男性是社会、家庭权威,男子娶妻为崇祖报本、生养死祭、绵延后嗣。《礼记·昏义》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缔结婚姻目的,一是“事宗庙”,即祭祀祖先,“诸侯宗庙之事,夫人必自舂其盛”。在古代,祭祀祖先是家族重要仪式。

祭祖需夫妇共同完成,如准备祭品,男性宰杀牺牲、备办桌椅等,女性准备祭祀粮食、果品等,负责祭品洗涤工作。为顺利完成祭祀活动,女性成长过程中,很早要学与祭祀相关知识。一般女性10岁开始学礼仪、做针线活,并“观于祭祀”,学供奉祭品等仪式活动。

第二个重要目的是“继后世”,即绵延子嗣。这是中国古代婚姻重要特点,古人强调婚姻目的是为家族绵延子嗣,让家族后继有人。嫁娶为“重人伦,广继嗣”,在婚俗方面表现突出,撒帐时用枣、花生、桂圆等物,寓意早生贵子。

第三个重要目的是“求内助”,即寻求一个在家庭内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男子娶妻,可为家庭提供劳动力,这也是“妻”字本意,“持事,妻职也”,妻子工作就是劳动。内助不限于家务劳动,一些大家族还要求妻子立德、立言,用良好品行为夫家赢得荣誉。“求内助”本是婚姻直接目的,但在古代宗法思想下,这一点被放在宗庙祭祀和绵延子嗣之后了。

传统婚姻目的与今天生活距离已远,但传统婚姻观念对现今社会有重要启示意义。传统婚姻强调婚姻神圣性,缔结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也是两个家庭建立联系过程,婚姻意味着责任,要求男女双方必须正视婚姻严肃性和重要性,有效维持婚姻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