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比约克在196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实验。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参与者展示学习材料,部分材料需记住,部分需遗忘。通过指示符,研究者引导人们记忆或遗忘,学习结束后,参与者接受记忆测试,以检查学习项目记忆情况。
测试中,参与者需回忆或再认之前学习的材料,包括需记住和遗忘的材料。研究者依据测试成绩观察人们是否真正记住了该记的,遗忘了该忘的。实验结果符合预期,需记住项目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需遗忘项目,表明定向遗忘效应在根据指示主动遗忘过程中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遗忘看似是自然发生的,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事不知不觉被遗忘。
人类不仅能主动记忆,也能主动遗忘,那定向遗忘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
定向遗忘效应可能与记忆项目和遗忘项目分离有关。大脑接收信息时,如临时记住电话号码,信息暂时保留在记忆中,拨完号码后可能遗忘。这种只暂时加工储存信息、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是工作记忆,若对信息巩固加工,如家人朋友新号码,努力记住,信息可能进入保存时间更长的长时记忆。
在比约克的实验中,人们先接收学习材料,信息先保存在工作记忆,接收到“记住”或“遗忘”指示后,对两种项目分离处理——需记住项目,采用记忆策略精细编码加工,保存到长久记忆系统,需遗忘项目,在工作记忆中不进一步加工,很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