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

01月01日发布在百科

大量研究发现,我们对未来所持有的信念和期望,真的可能改变结局——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自我实现预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暗示实验:研究者在一所小学对学生做了所谓的发展测试,并给学校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八个月后,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智商测试更高,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他们真的如周围人所期待的那样,成了更有发展前途的一批学生。

暗示的力量就是这样强大的可怕,积极暗示真的可能让人变得更好。

当我们自己觉得可以(或者周围人觉得我们可以)的时候,真的可能改变结局,整个宇宙的能量都可能来帮助我们实现那看起来不可实现的目标。

相反的,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不可以,那结局可能走向负向的那一面。

这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比想象中的更好骗。

大脑在许多时候无法区分真实和想象。有研究发现,想象自己做某个动作,与真的执行某个动作,被激活的脑区是相同的。例如经典的镜子-幻肢试验。

如果你一边想着自己优秀的部分,一边计划着未来的事,你的奖励系统会更加活跃,它会给你带来更好地感觉,还会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你的行为。

积极的暗示,其实是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大脑打配合的过程,它会把我们引向我们期待的方向。

想要愿望成真的一些技巧

愿望/目标别太大了,具体一点会更好

既然大家诚心诚意地期待改变了,那对于我们自己许出的愿望,还是要做认真筛选的。

咱们自己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别来个 1 个亿的小目标,最好要明确,具体,可实现。

比「我要健康」更好的愿望可能是「我每周会跑步三次」,比「我要戒甜不吃糖」更好实现的可能是「奶茶以后只喝三分糖」,比「我要潇洒自由地活着」更好的愿望是「我想去云南旅游一次」。

这样你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并且能明确地知道你的进度条到哪儿了。

把愿望里的「不要」「不能」换成正向的

消极的、负向的愿望往往用「我不要」的形式出现,比如「我不能再熬夜了」、「我不要再吃垃圾食品」。

试着把它们换成积极的,也就是你想要什么。比如「我要尽量在 11 点前睡觉」,「我每餐要都要吃点蔬菜」。

远离不想要的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向想要的靠近,直接告诉大脑你想要什么,大脑会更清楚怎么帮你。

把结果换成行动

积极心理学里有一些有利于你愿望实现的句式,包括:

我有能力去……
我可以学着……
我可以开始……
我可以知道……
我正在尝试…

这些句子的共同点是将注意力放在你的行动和选择上,而不是结果。毕竟,结果是很难被控制的,但我们每时每刻做什么,是我们可以选择的。